布拉格舊城區, 比起市中心的其它區域更像個「古城」,這裡到處都是一群一群的觀光客,讓人忍不住想問「當地人都到哪去了」。精雕細琢的古老建築背後,透露著布拉格蕭瑟、拘謹壓抑的特質,這種感覺反映在舊城區著名的地標-舊市政廳、火藥門、泰恩教堂等頂著黑高帽(黑屋頂)的建築上尤其明顯。
舊市政廳尖塔是俯瞰舊城景緻的至高點
沿著查理大橋舊城橋塔往下走,會先經過「查理街」,這條街雖然狹窄,卻是12世紀的御道。
轉角的金蛇之屋1714年亞美尼亞人Deodatus Damajan在此開業,散發許多毀謗性的小冊,目前是餐廳。
另一個值得欣賞的則是被金色玫塊環繞的新藝術形式雕塑—傳說中的女大公里布斯(Princess Libuse)。
里布斯當時知道社會不能接受女權當政,找了一位莊稼漢普謝米斯(Premysl)作為配偶及統治者,以為安撫。此後,普謝米斯立德王朝的政權持續四百年之久。這座雕像位在某棟建築約三樓高的陽台位置,要找到她可要抬頭仔細瞧才不會錯過!
進入舊城廣場,吸引最多人潮的,莫過於舊市政廳旁的天文鐘。
市政廳在15世紀初期安置了第一座大鐘(Orloj)。1490年,此鐘由製鐘大師漢努斯(Hanus)重修後,傳說市議員們唯恐漢努斯再為別人製造類似的傑作,於是弄瞎了他的雙眼。大鐘後來又重修過許多次,今日所見完美的機械結構則是1552年到1572年間,泰伯斯蓋(Taborsky)所完成。
天文鐘看起來十分複雜,除了報時功能外,主要的設計是模擬月亮、太陽和地球之間的軌道。時針所指的是太陽的相對位置,包含著三種不同的時間;在最外一圈的中古時代阿拉伯數字是舊式波希米亞的時間;此種計時法是隨著太陽的出沒一日24小時制。羅馬數字的那一環則顯示一般慣用的計時法,鐘面的藍色部分代表白晝,分成12個部分;因為在巴比倫時代,認為白晝為12小時,但白晝的長度在夏、冬季有所不同。此外,此鐘也利用黃道12宮來顯示太陽與月亮的運轉關係,在16世紀的布拉格,這是相當受重視的
和很多其它有鐘樓的著名景點一樣,到了整點,天文鐘前會擠滿人潮。而天文鐘前廣場的露天咖啡座, 因為地利之便,消費也不便宜。
天文鐘廣場前的露天咖啡座
搶看天文鐘整點報時的人潮
天文鐘上方的2個小窗在整點時會打開, 然後十二門徒會 「驚鴻一瞥」的依序出現
整點時鐘樓上方2扇窗戶會開啟,鐘上的十二門徒(準備的說應該是11位門徒加上聖保羅)在聖保羅的領導下慢慢地移動;最後以雞鳴和鐘響報時。不過我必需說,這個鐘是我看過最「驚鴻一瞥」的鐘。不像其它地方時鐘的整點表演,這鐘整點報時能「看」的東西實在很少且時間非常短,這麼有名的天文鐘,整點報時的內容竟然30秒左右就沒了…. 實在令人很錯愕
泰恩教堂(Kostel Panny Marie Pred Tynem)
舊城廣場最醒目的莫過於這棟擁有悠久歷史的教堂宏偉的複式尖塔。目前的哥德式教堂於1365年開始興建,隨後即與波希米亞地的改革運動關係深遠。15世紀初至1620年,此地為胡斯派主要的教堂,其君主波捷布拉迪家族的喬治將聖杯派(Utraquist)移於此,並將黃金聖杯收置於教堂正面。1621年後,金杯被融鑄成聖母像。
石牡羊之屋 At the Stone ram
這個16世紀早期的建築徽記是一個少女和一隻牡羊。
斯托奇之屋
華麗的新文藝復興風格建築可見這幅19世紀末期由阿列斯(Ales)所繪的聖溫塞斯拉斯馬上英姿。這棟建築也被稱為「石聖母之屋」
愛斯特劇院
這座18世紀的劇院是電影「阿瑪迪斯」的主要場景
戲院外雕像-造型十分特殊
黑色聖母之屋
在一座建築的轉角處, 裡面是捷克立體派藝術博物館
市政廳Obecni Dum
布拉格最出色的新藝術風格建築即是曾為皇家宮廷(1383-1485年國王居所)的現址。皇家宮廷在被棄置了幾世紀後,殘留的部分先後用做神學院和軍事學校,整個建築於20世紀初被摧毀而改建成現在的文化中心(1905-1911)。其中展覽大廳及大講由巴薩涅克(Antonin Balsanek)和波利卡(Osvald Polivks)共同設計完成。
建築的外觀以寓言人物的雕塑及灰泥裝飾為主。主入口處上方有一由史畢勒所製,名為「向布拉格致」的半圓形馬賽克壁畫。內部為玻璃圓頂,風格獨樹一幟的史麥塔納廳是布拉格主要的音樂表演場地,也是整棟建築的中心。
火藥門
早在 11世紀舊城興建13座城門時,此門即是其中之一。17世紀,這裡做為儲存軍火之用,而有火藥門之名。
入夜後走在布拉格舊城區的街道巷弄間, 抬起來仰望天空意外發現天色已暗, 但天空湛藍依舊, 於是捕捉到這一幕美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