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前人家說「病從口入」, 指的是吃了不乾淨的食物導致生病, 不過最近看了一本書- 「空腹力革命」, 看完之後才恍然大悟, 發現原來人類的健康還是要回歸到「清淡的飲食」, 配合足夠的「活動力」, 而現代人身體的疾病, 全是因為我們忍不住美食的誘惑, 吃進太多身體不需要(或不適合)的食物所引起的。


 


石原結實這位博士, 在日本寫過很多暢銷書, 「空腹力革命」 是一本邏輯和脈絡清晰, 結合理論和真實案例的好書。


 


這本書的概念很簡單, 就是告訴你, 吃太多會導致血液產生雜質, 血液有雜質就會生病。至於吃多少算「多」? 答案是一天三餐都嫌多!!


 


人吃飽的時候會想睡, 因為血液都集中到腸胃進行消化了, 而當我們吃飽時, 白血球也吃得飽飽的, 此時若剛好細菌入侵, 白血球就沒有力氣去吞噬, 換言之, 飽食的狀態會讓免疫力會下降, 也讓細菌和疾病有機會趁虛而入。


 


另外, 肚子餓的時候, 其實是血糖降低, 只要補充簡單的糖分即可, 但許多人肚子餓就開始大吃大喝, 卻不知這些吃進肚子裡的食物要一個小時才會轉化為血糖, 讓人產生飽足感, 而我們就在這一小時內, 不知不覺吃進過量的食物,也埋下肥胖的種子。


 


石原博士在這本書中的論點是以「東洋醫學」出發, 很多觀念其實和我們熟知的西方醫學是背道而馳的。比方說:


·         發炎發燒都是身體處理體內廢物的結果, 西方醫學的目的不在去除疾病的原因, 而是致力於去除病的病狀。(皮膚過敏的時候, 你去看醫生, 通常醫生給你打針吃藥, 都是要讓症狀消除, 但很少能讓體質改變)


·         人一天只需要吃兩餐, 甚至可以不吃早餐: 其實沒有必要吃三餐的原因是, 古代人都是一早出去工作之後才回家吃一點點早餐, 然後再繼續工作。但現代人晚餐吃得晚, 第二天早上沒有活動又吃早餐, 根本沒有把吃進身體的東西代謝掉, 廢物堆積在體內, 讓血液產生雜質, 導致疾病上身.
如果怕少吃一餐真的撐不住, 則作者建議由黑糖薑茶和胡蘿蔔蘋果汁來取代.


·         喝太多水有害健康: 如果身體無法經由汗或尿液把體內多餘的水排出, 就會變成「水毒」造成心臟血管和肝方面的問題


·         空腹的時候頭腦更清醒: 吃飽時血液集中在腸胃, 但空腹時血液在體內各處正常運作, 所以空腹時人的思緒反而最清楚


·         動物性蛋白質攝取愈少愈好: 以人類牙齒的結構來看, 用來吃蔬菜和水果的門牙有八顆, 吃肉和魚犬齒有四顆, 吃穀類食物的臼齒有20, 以此類推, 我們每天攝取的食物應該有60%是穀物, 25-30%為蔬菜水果, 剩下的10%動物性蛋白質


 


而會讓血液雜質增加的因子, 則包括: 體質冰冷, 吃太多, 壓力大, 動物性蛋白質, 藥品和其它有毒物質(如環境污染和食物添加物)。如果要讓身體健康, 最好的方法就是解決這些會讓血液雜質增加的問題


 


看完這本書發現吃太多是疾病的根源之後, 我開始思索為何現代人要吃這麼多。一方面是社會型態的改變, 古代日子窮苦, 現代人則要堅守著「吃飽」的原則; 再者美食文化當道, 很多人都難以抗拒色香味俱全的美食。


 


另一個讓人想一直吃的原因, 應該也跟我們的「補償心態」有關。工作壓力大的人, 一下了班放鬆心情, 在都市裡沒什麼消遣娛樂, 最大的樂趣就是聚集三五好友大吃大喝一番, 順便在用餐時以言語發洩抒發平日工作的怨氣。


 


古代人是日子窮吃不飽, 現代人則是精神耗弱, 想藉由「吃」來慰勞自己平日的辛苦工作


 


從心理學的層面來看, 飲食習慣似乎也是個人行為的一種投射反應。小時候想吃什麼卻沒辦法吃, 長大後就會因為想彌補自己而一直吃。或許這也是我自己始終無法抗拒垃圾食物--「零食」誘惑的原因….有趣的是, 以前有個同事則是因為爸爸在乖乖公司上班, 每次都拿一堆零食回家叫他們試吃吃到怕, 所以讓她從小養成拒吃零食的習慣!


 


「吃」這件事, 似乎不是只有填飽肚子這麼簡單,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, 現代社會雖然進步了, 吃的文化也不同了, 但人類的體質似乎仍停留在原始「粗茶淡飯」、「不過量」、「多活動」的階段的階段, 所以愛惜身體的方式, 就是別吃進太多身體負荷不了的食物
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ngel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